看一看草根智慧:北碚田间发明家研究一屋子土机器--中国机械网-新闻资讯
“草根智慧”这个词似乎开始流行起来了———百度一下,会有300多万个搜索结果跳出来。
如果说虚拟的网页还让我们对这个词汇有点隔膜,那么本版今天所刊发的两组故事,就发生在重庆农村地区离婚律师费用是多少,没准能够让读者触摸到真正的、鲜活的“草根智慧”。
感佩叹服、增长见识之余,或许也会有读者叹息:不管是“20年折腾出一屋子土机器”的鲜代华,还是土法选出儿菜早熟品种的张世富,如果在艰难摸索的过程中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外力帮助,他们的“草根智慧”不是可以更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吗?
退而求其次,我们期望,这组稿件刊发之后,他们能获得相关部门、机构或专家的一些帮助。
昨日,记者在鲜代华家看到,他家犁田有耕地机、脱谷子有脱粒机、去谷壳有打米机……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全机械化。而这些农机具,都是他利用废铁皮、螺丝钉和简单的电机,自己亲手做出来的。
小学毕业
自己动手“造机器”
鲜代华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上世纪八十年代,小学毕业后的他回家务农。那时他家种着6亩多地,耕一亩地要四五天,打谷子也要“架好大个势”。
那时他就想,要是能发明个会耕地的机器就好了。
大约是在1990年前后,他开始收集木条、铁皮、钉子等“小东小西”,尝试着自己动手“造机器”。
三根木片当风扇,两根铁丝做轴承———他造的第一台“机器”是一个烧柴火用的鼓风机资深离婚诉讼律师,尽管十分简陋,却一下子将母亲“解放”了出来。受到鼓舞的他开始到废品收购站去“淘”材料:废铁皮、钢筋条、旧齿轮……
把铁皮敲敲打打、连上钢筋条、再装上齿轮、电机等配件,这些别人眼中的下脚料就被组合成了不见得好看却很实用的农机具。
这不,屋角的脱粒机就是用一个废铁桶、两个齿轮、几根钢筋和一个电机组装的。
鲜代华指着一个圆柱形的机器告诉记者:“用这个‘土机器’,半天就能脱完两三千斤稻谷。”
历时十年
造出“第五代微耕机”
尽管小发明不少,但他最引以为自豪的,还是能耕地的“小铁牛”。
全凭着自己的想象,2000年,他的第一台铁牛问世了。这台微耕机“体重”约70公斤,发动机使用的是电机。由于体型庞大,用起来很不方便。于是,他不断地给微耕机“减肥”,终于研制出了他的“第五代微耕机”。
记者在鲜代华家看到,这台“减过肥”的小铁牛重约30公斤,和“之前几代”的农机一样,它也是“下脚料”做成的宝贝:捡来的钢筋做支撑架、汽油发动机当动力、铁皮制成的变速箱里装上齿轮和机油,最下方的滚筒上装了8个“带倒钩”的剖地刀片……
这台微耕机下地干活还真不含糊。鲜代华给记者示范了一把。
他左手扶住把手,右手发动机器,房子遗产继承微耕机便轰隆隆地开转了:滚筒上的剖地刀深深地扎入土壤,将土壤翻松,刀上的“倒钩”还可顺道切断田里的杂草……不过两个半小时,原本需要一个劳动力翻上四五天的一亩田便耕作完毕了。
“这个新‘铁牛’上得山(坡地、下得水(水田。”鲜代华告诉记者。不仅如此,将最下方的滚筒拆下来,另接上专用的龙头后,这台小铁牛还可以抽水呢。
有个梦想
将自己的发明推向市场
耕地机、脱粒机、打米机、搅拌机……鲜家已经成了村里最为“现代化”的人家,他不断的新发明引来不少邻居前来借用。帮忙之余,鲜代华也萌生了将发明推向市场的想法。
和市面上的微耕机动辄“体重”100多公斤、价格三四千元比起来,他的微耕机重不过30公斤左右,成本也不过700多元钱。
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他,将发明变成产品的第一步就是要申请专利。
昨日,记者就此咨询了市专利局工作人员。工作人员称,鲜代华的微耕机在经过专利检索后,如确在某一方面具有新颖性,便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。此外,他建议,鲜代华可以找一些中介机构来帮帮忙。